|
乾隆34年,何、周、沈、杜、李五姓人家,合力到今八德路以南、忠孝東路以北、基隆路以東一帶的荒地拓墾,因此將該地命名為「五分埔」。 |
|
清末民初,五分埔大部分土地很貧瘠,不宜農耕,再加上該地段後來設精神病院和豬哥寮,更被一般人視為卑賤的地方。耆老郭倉榖還深刻記得,昔日曾流傳過「五分埔的人有夠衰,有瘋人院,還有豬哥寮」的俚語。 |
|
當時所指的瘋人院,是於民國23年設立的「錫口養神院」,光復後改為「省立錫口療養院」,後來遷到外縣市。豬哥寮係因昔日松隆路與虎林街口有間土地公廟附近,有人專門飼養種豬,從事種豬交配(又稱牽豬哥),該地就被戲稱為豬哥寮了。 |
|
農業不發達的五分埔,日據時的文風亦不盛,全區內只有一所專供日人子弟讀書的「松山小學校」,該校後來改為「雙葉小學」,即現在的興雅國小。 |
|
五分埔灰黯的命運,自光復後才開始逐漸扭轉。那時,因該地土質較差,故售價較緊鄰的興雅庄便宜三分之一,國泰建設公司看其收購價錢低,未來發展潛力大,便積極在此買地建屋,帶動當地工商業的活絡。 |
|
接著,自中南部北上謀生的人,都成群聚集在今五分埔的永吉路周邊道路,搭蓋臨時建物棲身,其中彰化幫的人數最多,彰化幫又以方苑、二林、溪湖人佔大部分。這批外地人從擺攤賣雜貨糊口,到共同從事成衣加工行業,勤奮拚鬥,現在的財富已超過本地人,且使得永吉里、六藝里、長春里蔚為「成衣加工區」。 |
|
民國63、64年間,松山饒河街及八德路四段拓寬,不少商人遷到五分埔一帶營業,使該地更加繁榮;後來又有中華路違建戶、中央氣象局火災戶,陸續遷建至此,使五分埔人丁更旺盛,看到虎林街黃昏市場水洩不通的人潮,便是最佳的證明。近年來,緊鄰信義計畫區的五分埔,隨著信義計畫的逐步實施,目前地價以不斷攀升,不再是松山人昔日所稱的「倒楣」地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