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頁 下一頁

 

 陸  交通樞紐
 

首頁 學習活動 大會考

 

 壹  松山的故事
貳  心靈的安頓
參  我們的學校
肆  基隆河與松山
伍  繁華的商業
陸  交通樞紐
柒  我是松山小導遊

 

交通樞紐:松山火車站

 

活動(一)大事記

 

時間

事件

民國前24年(西元1887年)

興建簡易售票房,稱「錫口站」

民國9年(西元1920年)

「錫口站」改名「松山驛」

民國29年(西元1940年)

改建為典雅的木造站房

民國44年(西元1955年)

升格為二等站,售票口一增為二

民國74年(西元1985年)

因應鐵路地下化松山專案,改建為二層樓建築

民國75年(西元1986年)

714日竣工,16日正式啟用

民國76年(西元1987年)

升格為一等車站,更取代台北站為縱貫線下行旅客列車之始發站

民國92年(西元2003年)

遷至臨時南北站營業,原有跨站式站體隨即拆除

民國97年(西元2008年)

松山地下化車站完工啟用

 

 

 

活動(二)火車站的過去

bullet

朝時稱為錫口站,當時只是簡易售票亭。據時代改以檜木擴大重建站房,並改名為「松山驛」。光復後改為「松山車站」,當時木造舊松山車站只有一個大門,即面朝八德路方向出口,後來分為「南站-松山路口」「北站-八德路口」,創下了鐵道史上第一個有南北站的火車站。另外松山車站原屬於松山區,民國79年因行政區域調整,把鐵道以南定位為信義區,所以松山車站前後各有一個行政區,而創下另一個「第一」,一棟建築同時跨屬兩個行政區的例子。

bullet

已在松山站服務29年的老員工洪猛指出,台灣光復後,行駛的大部分是普通車及平快車,每日平均出入旅次約四、五千人;老的木造車站,位置是現在松山車站八德路出口處,當時只有這個出口,因為另一邊,亦即目前的信義區,昔日還是松山區範圍,仍是稻田和兵工廠,而相對於饒河街熱鬧景觀,車站門面當然設置在八德路;但是木造車站功成身退後,松山路反成了門面。民國75年的新站房啟用,因信義計畫區開發,松山車站門面由松山路取代,稱為前站,面向八德路者,則變成後站。

 

 

 

活動(三)火車站的未來

bullet

松山車站又搬家了,這座台灣縱貫線鐵路歷史悠久的車站,以有一百一十多年歲月,將從老街走入新雙子星大樓。松山車站92年遷移到臨時車站,隨即展開鐵路地下化的南港專案工程,松山車站原址將改建為兩棟各十五層樓的雙子星大廈,成為松山地區新地標。由朝時簡易售票房改建為木造站房,再興建跨站天橋式二層建築物,更將搖身一變為多目標、多功能的雙子星大廈。

bullet

松山車站周邊,從饒河街夜市、老街、昔日的渡船頭慈祐宮五分埔批發市場到京華城購物中心等,是兼具觀光、購物及休閒的特殊商業與文化活動區,但因松山車站地區被鐵路南北阻隔,影響到整體發展,且公共設施嚴重不足。松山專案及南港專案的鐵路地下化,讓這裡出現了契機,新生地將規劃為開放空間綠色長廊,松山路也將貫穿到慈祐宮廟埕,加上松山路永吉路中坡北路等南北連通,不需繞道,與地鐵車站、捷運車站等相銜接,創造地區意象,並成為活動主軸。隨著鐵路地下化松山專案、南港專案的陸續施工,未來台北市將再也看不到火車奔馳的景觀,平交道在台北市也將成為歷史名詞,搭乘火車遊台北都會的年代,正漸行漸遠。

 

 

 

Copyright(C) 2009 松山國民小學課程設計與發展組